现在的你觉得需要多少钱实现财务自由? 从月入十万到财务自由
胡润研究院发布的《2018 至尚优品——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》里提出:一线城市 1.3 亿元可以达到财务自由,二线城市 8000 万元可以达到财务自由,三线城市 6000 万元可以达到财务自由。
也就是说,按照绝对标准,至少身家千万元才有资格谈论财务自由。据统计,中国目前大概有 147 万人达到这个标准,比例大概是 0.1%。
这也就意味着,谈论绝对财务自由,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。
但除了绝对的财务自由之外,我们还有相对自由。
老克是我的朋友里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。上市公司高管、原始股、N 套房、投资理财……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,他就是我人生的榜样。我最早和他讨论关于财务自由话题的时候,他的一些话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看法。
那时候我一直以为,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。他说:「你错了。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,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。财务自由,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。比如我现在做的工作,我如果不喜欢,觉得不合适,我就会说『不』,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。」
他怕我不明白,又举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:「在很多人看来,我已经算财务自由了。虽然我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和女明星谈恋爱,还是做不到,但至少,我不会为了钱去和凤姐谈恋爱。」
老克最后说:「财务自由不是让你可以随心所欲,而是你可以掌控自己;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可以有所不为。」
我瞬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,想到了另一个经常和「财富」放在一起讨论的词——权力。
我之前看过的一本书里,关于「权力」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——权力就是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魔法。
这种魔法,可以来自直接的压迫,比如领导让你加班,家里逼你结婚,研究生导师让你给他买饭……还可以是间接的压迫,比如负担的房贷,同龄人的攀比,他人的评价。其表现形式有很多,但归根结底都是让你身心不自由,心里再憋屈,最后只能忍着。
中国古代,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对抗权力的压迫。比如明朝首富沈万三,出钱帮着朱元璋修了南京城,还主动提出要出钱犒劳军队,结果被流放充军;明成化年间,东厂总管尚铭更是喜欢欺压富人,一有案件就把京城的富豪抓起来问罪,让他们的家人拿赎金来赎人,谁的财富排名越靠前,就越危险。
现代社会,只要不违法,不出格,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,就可以凭借财富获得相对自由。没有公司可以强迫你加班,没有同事给你穿小鞋,没有父母抱怨你没出息,更不会有变态领导天天找碴。
不管财务自由以后会不会去做喜欢的事情,哪怕你就是天天躺着睡觉,也没有谁能够站在你面前,指着鼻子让你赶紧起来。
没有财务自由,何谈身心自由。
只有当你可以选择不做不喜欢的事情时,你才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否则,你随时可能会被打回原形。财务自由,就是拥有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护城河。相对于那些篱笆都扎不起的人,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你。
就像老克说的另外一句话:「财务自由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,我很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用到一个叫『忍辱负重』的成语。」
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,对挣钱毫无兴趣。去国外留学后,她就一直留在那里研究当代艺术,到处逛艺术展,自己花钱办刊物,完全不考虑生活之类的现实问题。她之所以能这样做,是因为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。到了她这一辈,就完全可以顺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了。
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工作,而是在选择工作时可以将内心的热爱放在第一位,而不用去考虑收入或职位等外在因素。
事实上,有两种情况最容易有所成就,一种是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,逼着自己努力干活;一种是在财务自由之后,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。从这个角度讲,财务自由这个东西,越早实现越好。世界上很多事情,本来就是年轻时才有兴趣。
到了七老八十,不缺钱了,但这辈子该吃的苦已经吃了,该受的委屈也都受够了,精力没了,兴趣没了,财务自由了,又能干什么呢?
问题来了:什么才是财务自由?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翻了很多书,也问了很多人,发现关于财务自由的定义有很多,最后我选了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说法(也是《年轻退休》这本书里的说法):财务自由,就是被动收入超过支出。